临漳新闻>>临漳社会民生

邯郸临漳栗泽甫:高考成绩一波三折

2017-06-07 15:29:14 来源:邯郸晚报

1979年7月,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16岁的栗泽甫走进了高考考场。他很庆幸,自己在最好的年华遇到高考,比起在那个动荡年代被耽误的老三届高中生们,多了几分运气。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但高考经历却让他终生难忘。

栗泽甫老家在临漳县砖寨营乡,当时乡还叫人民公社,只有两所高中。他所在崔庄中学算是当地的国办高中,教学质量在十里八乡还算不错。栗泽甫在学校里的成绩名列前茅,这也是他的骄傲。很快到了1977年的冬天,全国恢复了高考。一时间,学生、青年、夫妻、父子争相报名参加高考,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活目标。在临漳县各人民公社的高中生都纷纷往教学质量好的县中转学。到了1978年的春节前,当他向在县城工作的大哥提出转学县中想法时,临漳县中学一个高中班的班容量达到了90人之多,学生已经人满为患,学校决定不再接收转学生。闻听此信,他大失所望。但春节过后,一个偶然的机缘,刚上高二的栗泽甫有幸从崔庄中学走进了临漳县中学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学校说成绩好才能正式转学。很快4个月过去了,学校要从高二年级六个班约540人中,选出90个人组成一个快班,冲刺一年后的高考。栗泽甫很快脱颖而出,考入了快班,也因此成为了临漳中学的一名正式学生。栗泽甫说,进入这个快班的90人中,第二年考入大学的只有几个人,如果自己还在公社中学读书,估计是考不上大学的。

栗泽甫说,当时学生们都非常珍惜高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学习,上完晚自习宿舍熄灯了,躺在床上还要把当天学的知识在脑子里过一遍,才安心睡觉。当时物资匮乏,学习资料也不能保证人手一份,老师辛辛苦苦用复写纸抄写出来的学习资料数量有限,大家只能轮流着看,所以都非常珍惜、拼命地学。而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这一代人认真、刻苦的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的时间转眼而过,高考来了。栗泽甫抽签抽到了距离临漳中学几里地的一所小学考试。连续三天,他都是步行去考试,中午冒着烈日赶回临漳县中学吃午饭,下午再直奔考场。功夫不负有心人,栗泽甫的高考成绩287分(满分500分),已经超过了当年二类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但谁也没想到,这并非他真实的高考分数,那年高考对于河北的考生来说也是一波三折。”栗泽甫说,1979年的高考题,政治和化学特别难,很多学生的成绩都不好,化学成绩一向优异、曾获全县化学竞赛第三名的栗泽甫竟然没有考及格。分数出来后,不少考生和家长都向教育部门反映,考生考分与个人估算相差不少,希望重新判卷。后来河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全省高考试卷全部重判。就这样又过了大约20天,高考成绩才重新出炉。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在重判后都加分了,当然也有少部分减分的。栗泽甫的总分加了20分,成了307分。这也是意外之喜,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最终录取为第二志愿大学——天津工学院(后改为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学生。

栗泽甫回忆说,当时上大学并非现在的学生这么隆重,父母把背着铺盖卷的他送到了村口,他就一个人乘长途汽车先到临漳县城,再到邯郸,从邯郸乘火车到了天津。在天津火车站学校有接站的工作人员,新生们是坐着学校的解放牌大卡车进校园的。现在,在许多孩子看来有些狼狈,但是在那时看来,已经是很荣耀的事儿了。

栗泽甫说,高考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如今,2017年的高考如期而至,说说他们当年的故事,也给高考生们减减压,祝愿孩子们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记者安志宏)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李珊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